最近蠻多話想說,總覺得正在經歷幾十年一遇(如果不是百年)的市場波動。所以頭腦也要全開,在這當下盡量感受、紀錄,這會是一個對未來很有幫助的經驗
這支影片主題是針對這波大跌我們的投資組合變動。我在影片中講得不是很清楚,這幾天稍微理一理,補充說明在這篇
我認為投資有四個要素要思考:我是誰、我在哪、機率、應對
1.我是誰
要清楚知道你是誰,你是主動投資人還是被動投資人?你是用閒錢投資還是借錢投資?你是對自己負責還是你要對投資人負責?
要注意到我們談論的多數是基金經理人、是主動投資人。他們的話都是從他們的角度出發(我也是,所以讀者請多方參考)
舉例來說,從巴菲特的角度,他覺得此刻股票的吸引力遠大於債券,因為他追求的是報酬率。但如果你是保險公司的投資長,你知道未來半年、未來一年、未來兩年...必須付出多少理賠,你需要資產端的 inflow 去 match 負債端 outflow,所以對保險公司的投資長來說,或許此刻債券的吸引力遠大於股票...等等等
剪完這部影片的初版時,威宇覺得時常太短,所以原本要我也錄一段國外基金經理人最新的看法。但我整理資料後跟威宇說:昨天晚上一直在想我不應該錄上面說的那幾個經理人,他們都是叫人家買,我們轉述好像也會支持這樣的想法,但散戶的 buying power 也許就是一兩次買進就沒子彈了...如果這時候又再跌個 30%,很可能一痛苦就砍掉了
明白我們是誰、明白我們關注的人是誰、明白他們講的話是從他們的角度出發。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,說出來的話也不一樣,不要聽了什麼就直接拿來照做
2.我在哪
這邊主要是在講週期。我們要明白自己在哪個週期裡面,也要明白同一個時間點,有很多週期在發生,有的東西退潮了,同時有的漲潮了
3.機率
所以為什麼機率這個概念很重要?因為太多因子、太多週期同時存在,不可能精準得出未來一個很明確的發展。一個因子的發生會再影響到十個因子
未來是所有可能中的其中一個,我們都只是在猜測
我有個朋友前陣子寫了這段:投資大咖們講疫情對經濟和股市的影響都不甘不脆、模寧兩可,想表達正面或負面的態度都還預留伏筆,深怕被打臉,看這種意見幫助實在很有限...一些民間高手的理解比他們深多了,而且都能提早好幾天提出洞見
我有些不同的看法,也跟威宇討論了這點,我覺得他說得很清楚,直接引用:當跟市場牽連越深,包括投入時間變多或資金變多,某種程度看待投資的角度就會從因果論慢慢轉為機率論。也就是從推論未來會怎麼發展,轉為應該如何配置資產,才能在任何情況都活下去
知道你是誰、你在哪邊、這個位置下未來有哪幾種可能,這些都是在做分析,這時候你要盡量的 humble,盡量吸收資訊來增加你獲勝的機率
4.應對
最後就是你要怎麼應對可能的未來
此時你得決定要不要扣板機,這一步說穿了就是賭博。在很不確定但上檔很高的情況下你要賭嗎?要賭多少?還是要等到確定性很高但上檔小一點再賭?
每個人的作法不同,我目前傾向用 Sizing 與選擇公司的類型來做調控
----------
這支影片一樣有整理文件,有興趣的人只要在這兩天分享影片,歡迎私訊我拿文件連結~